寬頻地震網
繼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於1992年設置第一部寬頻地震儀之後,本局自2000年參與國科會「地震及活斷層研究」跨部會大型整合計劃,配合中研院及中央大學既有寬頻測站之位置,2001年設置龍潭、安朔、小琉球、旗山、永康、西林、古坑、綠島、利稻等9站;2002年設置雙連埤、六腳、嘉蘭、成功、甲仙、大坪頂、阿里山、壽山、春日、鹽寮、松安等11站。並於安塑、旗山、西林、綠島、利稻、雙連埤、成功、阿里山、春日、松安等站增設強震感應器,藉以彌補測站遭遇近震及較大地震時,造成紀錄滿格之缺失。各測站所收錄之資料,藉由中華電信數據網路專線傳回本局地震測報中心之寬頻記錄系統進行處理。

本局所設置之寬頻地震網、中研院地科所寬頻地震網以及中央大學寬頻地震站併稱為「臺灣寬頻地震網(Broadband Array in Taiwan for Seismology, BATS)」(目前共計有42站),所收錄的地震資料相互即時交換及處理,以達到資源共享之目標,其中中央大學寬頻地震站(6站)已於2003年撥交予本局管理。
由於寬頻地震儀可記錄波動的頻率範圍較為寬廣,以及其感應器較靈敏之特性,能夠記錄到內涵豐富並優質的地震波形,有效彌補加速度型與傳統窄頻式速度型地震儀記錄震波訊息之不足,進而提升地震定位與規模計算的精準度。藉由分析斷層面破裂過程之完整地震波形紀錄,更有助於了解臺灣及鄰近地區大地構造與地震活動之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