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說明會教材下載
推廣說明會簡報文件下載服務:
A.強震即時警報在學校防災預警之應用: 參考資料(一)、參考資料(二)
B.系統軟體安裝說明:學校、消防署(一)、消防署(二)
軟體簡介
各校須填寫"帳號申請"表單,通過認證取得一組帳號與密碼後,即可下載強震即時警報軟體、軟體金鑰以及操作手冊,依照說明手冊安裝即可。強震即時警報軟體於安裝完成並測試相關功能後,會常駐於背景執行,待氣象局發布強震即時警報訊息時,軟體警報機制將被觸發並發出警訊。
帳號申請與軟體下載
請點選下方連結進入帳號申請頁面,確認貴單位資訊後將進行帳號開通作業;
帳號開通後即可下載軟體安裝,並接收強震即時警報資訊。
...點我進行帳號開通作業
軟體使用手冊下載
計畫緣起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的板塊運動,因而地震非常頻繁。若在台灣本島近岸10公里內發生中大規模之淺源有感地震,極易造成嚴重震災。以目前全球科技之發展,準確有效的地震預測仍是短期難以達成的目標,因此目前面臨震災威脅的世界各國均全力推動地震預警作業,於地震發生後,針對部份地區於破壞性震波尚未到達前預先通報,以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進行快速應變。
即便如此,國家整體地震防災能力仍需以建築物之耐震設計為主,地震速報系統之強震即時警報為輔。
(2014/06/03-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測試訊息發布因故取消)...下載
(本局與教育部合作之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測試發布實施計畫)...下載
強震即時警報之原理
(1).何謂強震即時警報?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當大地震發生後,利用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快速解算出地震規模、位置與深度,並以此預估各地區之震度與震波到時等資訊,再利用快速通訊技術,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及震波到時等資訊。
如果強震即時警報的通報比實際破壞性地震波(S波)更快到達,相關地區就可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來應變,是目前最有效的地震減災科技。
(2).強震即時警報與地震預測有何差異?
強震即時警報是指地震已經發生後,搶在具威脅性的地震波(S波)到達前,對各地區通報預估的震度及震波到時等資訊,使民眾可以及早因應。地震預測是指地震尚未發生前,藉由各種科學或非科學方式,來事先推估地震可能發生的規模、時間及地點。但以現今全球科技之發展,準確有效的地震預測仍是短期難以達成的目標。
(3).強震即時警報能提供那些效益?
雖然強震即時警報所能爭取的應變時間有限,且越靠近震央,預警時間越短暫,但若能善加利用,將可發揮很大的功效。除緊急避難應變之外,高速交通工具能夠及時減速、維生線或是瓦斯管線能夠自動關閉、工廠的生產線可以及時停止運轉,或是電腦硬碟的讀寫動作可以立即停止動作等。因此如何使這十幾秒的預警時間發揮作用,將是強震即時警報成功與否的關鍵。
(4).強震即時警報是否有其極限?
i.由於強震即時警報仍需收錄震央附近地震站觀測到的早期震波資料,且資料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故當近震央地區接收到強震即時警報時,地震波(S波)可能已經到達,這些無法有應變時間的地區稱為預警盲區(blind zone),這是地震預警的限制。
ii.若在極短時間內有兩個地震連續發生,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可能無法精確地分辨其波形資訊,將會影響強震即時警報的精確度,甚至遺漏或誤報,日本即曾發生數次誤報事例。
iii.若因為測站背景雜訊、人為干擾、通訊品質不佳等等原因,造成地震訊號品質不佳,有可能將突波雜訊誤判為地震訊號,因而產生誤報。世界各國之強震即時警報均曾發生類似的案例,仍有待技術改進來克服。
各國推動現況
日本為全球推動地震防災最先進的國家,自2007年即開始推動強震即時警報的應用,稱為「緊急地震速報」。日本之強震預警系統研發推動,主要由三個層次結合了許多單位共同完成:
(1).上游資訊提供層次:「日本氣象廳」將地震資料分析處理後發布強震即時警報資訊。
(2).中間資訊傳遞界接層次:由「財團法人氣象業務支援中心」接收資訊後,傳遞至使用者,或透過資訊通信業者傳遞給使用者。
(3).下游資訊運用層次:由「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地震情報利用協議會」整合相關民間業者,開發各式警特報應用產品,包括一般性之通報告知以及各式工業設備之自動控制等。
要落實強震即時警報並結合防災應用需要前述3層次協力配合,結合產官學各界之專業與科技,尤其民間資通訊科技之投入,始可完備。
我國推動規劃
中央氣象局之權責位屬強震預警防救災體系之上游預警資訊提供層次。現階段已建置「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以目前之現行作業模式,針對台灣本島地區近岸10公里內之中大型有感地震平均約在地震發生後20~30秒,可完成初步地震資訊、各地預估震度與預估到時等資訊,並對外發送,對於距震央100公里以外之地區,將可提供約10秒以上之預警時效。然而由於國內中、下游層次目前尚未完備,因此中央氣象局規劃以下業務作為推動方向:
1.短期:發展強震即時警報技術系統,業務重點為縮短預警時效,並提昇相關資訊之精確度。
與民間業者合作,利用最新網路通訊科技開發傳、收介面。推動全國中小
學強震即時警報傳遞機制。預估客戶端數量3000~5000。以上短期工作即為
「推動地震速報預警在學校應變機制之應用計畫」之主要工作與目標。
2.中期:持續與民間業者合作,針對非傳統IP網路之通訊技術,開發無
線傳、收介面。擴大接收預警訊息之客戶端數量至數萬至數十萬有線、無線電腦或設備。(如下圖)(合作開發契約範本下載)
3.長期:新一代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全面上線,正式運作。待NCC整合電信業者,完成簡訊廣
播之規範,即可透過相關系統將預警資 訊快速提供至一般民眾手機。屆時一般民眾均可
透過手機、無線載具設備接收強震即時警報資訊。
計畫工作目標
強震即時警報需要謹慎運用,否則可能造成防災資源無法妥善運用,甚至引發其他經濟損失。考量到學校單位具備較高容錯性,且具備教育責任,因此先期以全國中小學校做為推廣測試目標,待測試檢討後再擴大應用範圍與領域,因此執行「推動地震速報預警在學校應變機制之應用計畫」,主要目標與工作項目如下:
1.全國中小學全面安裝地震通報系統的接收端軟體,在大地震發生時即時接收中央氣象局所發布之地震速報資訊。
2.建立有效的地震資訊快速通報服務,採用穩定便捷的資訊傳輸網路,以及開發可以同步傳送地震資訊至全國中小學的通報系統。
3.強化中央氣象局地震速報系統效能,縮短地震資料處理時間,提供師生更多緊急應變的時間,並提高地震參數準確度,降低錯誤警報發布的機率。
4.辦理跨單位的工作協調會議,合作推動校園的強震即時警報機制,並舉辦說明會宣導強震警報運作的原理與限制,使學校師生都能夠充分熟悉警報發布時正確的應變作為。
後端應用之建議
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可提供珍貴數十秒的應變時效,然而校園建築物結構的安全耐震性,以及確實有效的應變計畫與演練,才是校園面臨防震減災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學校應事先勘察其校園結構,擬訂地震防災演練劇本及逃生動線,並定期進行防震演練,確保學校師生能把握短暫的地震預警時間。
當接收到地震預警時只要全校師生能依照地震防災演練時一樣,才能大幅減低地震所造成之傷亡。
未來各校可視校舍環境與師生之需求,自行編列預算,於接收後端利用介接檔案加裝自動提醒設備,例如自動廣播系統、校園警報器等及其他通報與應變機制。
後續工作
本年度工作目標完成後,將持續檢討成效,調整未來之推動方向,逐步針對大型公共設施,例如政府部門、大眾運輸、能源工廠與學校等發布警報資訊。
另外並規劃透過簽訂合作契約方式,尋求有能力及意願的單位,包括防災協力機構、電信公司、大眾媒體或民間企業,開放提供氣象局的地震警報訊息,使其可以針對客製化應用單位、民間單位、個人訂閱用戶與一般民眾,建置通訊平台與開發多元化應用服務,擴展地震預警的應用層面,並推動國內防救災產業之發展。
有關預警資訊通報部份,後除利用現有之網路通訊進行快速通報外,未來亦將視國內網通科技之發展,配合利用以改進通報成功率。例如網路通訊之IPv6技術、各式無線通訊包括低頻廣播、副載波等技術。
另目前國內之簡訊通報受限於架構,僅可達到每分鐘約2000通簡訊之效能,不符合強震即時警報快速、大量之需求。現已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下一代4G無線通訊架構,推動「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簡訊服務」之建置,待相關技術完備後,將研議利用其快速、大量廣播之特性,提昇強震即時警報資訊之通報與應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