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各種觀測網介紹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s System,以下簡稱GPS)係於1973年由美國國防部開始發展使用。共有24顆衛星分六個軌道面運行,每個軌道面分布四顆衛星,軌道面傾斜角為55度,距地球表面20,200公里,以每12小時繞行地球一週的速度運行。每顆衛星發射兩種不同頻率的載波,分別為L1(1575.42 MHz)及L2(1227.60 MHz )。24小時全方位不分地區、天候的提供GPS接收儀使用者即時定位及時間的資訊。GPS可應用於大地測量、導航、定位、精確定時及一般測量。地殼受擠壓逐漸使地形產生微量變化,長期調查地形變化以推測淺層大地震的發生,是目前地震預測模式中,被地震學界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之一。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圖

本署為深入了解臺灣地形變化與地震活動之間的關連性,自八十二年度開始設置永久性的衛星定位觀測站,運用衛星定位科技,持續量測站址之高程及水平位移,以評估地震潛勢。在九二一地震之後,本署為配合國科會「地震及活斷層」跨部會整合計畫,逐年擴建GPS觀測網,加密觀測點以進行較高精度的測量。觀測網建置目標定為150座觀測站,於強地動二期計畫期間,預定將GPS測點增加至87站,測網整體數量預計於強地動第三期之計畫前期完成。 本署自82年度起已陸續完成37座固定式連續監測站,此固定站網之設立,主要為建立一個能精密處理此資料的系統,在高精度下監測臺灣地區受大陸板塊擠壓各測站間長期的移動速率、方向,即臺灣地殼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