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20周年專刊


前言

自1897年第一套格雷.米爾恩式(Gray Milne)地震儀安裝在臺北測候所開始,中央氣象署就被賦予觀測臺灣地區地震的使命。迄今,中央氣象署已經執行此使命超過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臺灣地區的地震觀測歷史隨著地震儀的更新、電腦與通信的發展而演變。在地震觀測方面,從民國61年之前的強震觀測進入之後的全臺灣地區的微震與強震觀測;在地震資料收集方面,從研究地震用的資料收集擴大至全臺灣地區耐震工程用的資料收集;在減災規劃方面,能夠即時發布強震資訊,縮短政府緊急應變的時間;在觀測強震前兆現象方面,建立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網、地下水位變化觀測、電離層電子濃度變化觀測以及地磁場觀測。在這些演變的過程中,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誕生與茁壯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推動臺灣地區的地震觀測科技進入了現代化的時代,與世界潮流並駕齊驅。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在民國78年7月1日成立,至今已滿20年。在這期間,地震測報中心分期執行「加強地震測報建立地震觀測網」及「強地動觀測」的長程計畫,陸續完成與地震有關的現代化觀測網及其應用系統。地震觀測網包括中央氣象署地震觀測網、臺灣強地動觀測網以及臺灣地球物理觀測網等3個主要的地震觀測網。以這些跨全島分布的觀測網為基礎,地震測報中心現階段發展完成多項地震資料蒐集、分析、發布與服務的應用系統,包括短週期地震儀觀測系統、地震速報系統、寬頻地震儀觀測系統、自由場強震站、結構物觀測陣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震地下水觀測系統以及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等。擁有這些現代化的即時觀測設備,地震測報中心的主要任務為:

  • 監測臺灣地區地震活動
  • 發布有感地震報告與海嘯警報
  • 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
  • 研究各種地震前兆現象
  • 提供地震資訊服務與地震防護宣導

 

自1994年以來,平均每年觀測到發生在臺灣地區的地震約有15,000 ~ 18,000個。目前,對於發生於島內或近海區域的淺層有感地震,地震測報中心平均在地震發生後1分鐘內即可初步掌握震源位置、地震規模及各地震度,並且在地震發生後3至5分鐘內,透過網路迅速的對外發布完整的地震消息。

 

本專刊分篇敘述局長的話、組織編制與職掌、各觀測系統發展史、臺灣地區地震活動特性探討、地球物理資料分析與應用、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地震中心相關研究與成果、活動剪影、20年大事紀要以及結語。本專刊的內容表達地震測報中心蓬勃發展的歷程與當前的任務,樹立了中央氣象署為國人肩負地震觀測使命的里程碑。